發布時間:2020-07-24 已經有1人查過此文章 返回感應淬火列表
齒輪淬火后能夠提高表面硬度,進而大大提高耐磨性和疲勞壽命,故大多數重載齒輪均需淬火。對于大模數齒輪淬火常用的熱處理淬火工藝有三種:整體感應淬火、單齒感應淬火、滲碳淬火,三種工藝方式各有優缺點。本文討論了一種大模數齒輪的復合熱處理工藝,將滲碳淬火及感應加熱淬火工藝進行綜合應用,得到了較好的硬度和硬化層分布。
1.齒輪簡介
齒輪模數為7,齒頂圓直徑585.94(0-0.7)mm,齒輪簡圖見圖1,設計材料為S48C,化學成分見表1。針對該種齒輪結構及材料特點,首先考慮淬火工藝為感應加熱淬火。設計工藝路線為:下料→鍛造→正火→粗車→調質→精車→滾齒→感應淬火→回火→磨齒。
齒輪的感應加熱淬火通常有兩種方案:單齒連續加熱感應淬火和整體加熱感應淬火。一般而言大模數、大尺寸的齒輪常采用單齒連續感應加熱淬火,此種工藝不要功率太大的電源即可實現淬火,并且齒圈硬化層分布較為均勻,但需要感應淬火機床具有較好的分度精度以實現所有齒的淬火;小模數齒輪常采用整體加熱感應淬火,該種工藝方法不僅具有非常高的生產效率,還可以保證齒輪具有良好的硬化層分布。
我公司現有較多的齒輪感應淬火設備,但是均不具備分度功能,無法采用單齒連續感應淬火,但是我公司具有800kW電源可滿足整體加熱功率需求,可嘗試使用整體加熱感應淬火。我們制定了整體感應加熱淬火工藝方案,并進行多次嘗試,如圖2所示,但是均無法取得較好的試驗效果。
當齒頂硬化層深度滿足要求,齒根硬化層往往過淺無法滿足要求;而齒根硬化層滿足要時,齒頂、節圓處硬化層已經超出要求范圍,無法做到齒頂、節圓、齒根硬化層同時滿足要求,如圖3所示。考慮多方面的因素,我們分析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:
(1)感應加熱電流透入深度主要受電流頻率、磁導率、電阻率影響,對于大模數、大尺寸的齒輪而言,齒頂和齒溝距離較大,齒頂距離感應器較近、齒溝距離感應器較遠,在單一頻率下感應加熱時齒頂和齒溝的加熱速度具有非同時性,齒頂加熱較快,齒溝加熱較慢。
(2)齒溝靠近基體,加熱齒溝時基體吸收大量的熱量,造成齒溝加熱速度較慢,而齒頂加熱時向內傳遞的熱量較慢。為此,要解決大模數齒溝硬化層的深度問題,勢必需要延長加熱時間,這樣就造成齒頂加熱深度過深,硬化層過深。
整體感應加熱淬火無法滿足需求,我們嘗試使用滲碳工藝,采用20CrMnMo材質,調整工藝路線為:鍛造→正火→粗車→精車→滾齒→滲碳→淬火→高溫回火→加工滲碳層→淬火→磨齒。該種工藝方法先后進行了兩次淬火,出現較大的變形,最大變形處可達到1mm,磨齒時部分位置磨不到,部分位置磨削量過大,該種工藝方法無法滿足需求。
2.新工藝的開發
針對上述試驗情況,我公司經過多次討論可否嘗試將滲碳工藝和感應工藝綜合使用,即滲碳淬火后高溫回火,然后再使用感應加熱淬火。我們分析認為20CrMnMo齒輪滲碳后僅有齒輪表面滲碳層處含碳量較高,而滲碳層內過渡區和心部仍屬于低碳區,感應加熱淬火后表面高碳區屬于高硬度區,而過渡區及心部即使加熱達到淬火溫度,由于其低碳特點,也無法獲得較高的淬火硬度。
我們將工藝路線再次調整為:鍛造→正火→粗車→精車→滾齒→滲碳→淬火→高溫回火→加工→感應淬火→磨齒。采用上述工藝方案,并進行實施,滲碳和感應加熱淬火后齒輪檢測其齒頂硬化層深度為6.2mm,齒溝硬化層深度為2.5mm,節圓處硬化層為4.0mm,如圖4所示。齒面硬度59HRC、齒頂硬度59HRC、齒根硬度59HRC,金相組織為3級馬氏體,殘留奧氏體含量15%,碳化物1級,如圖5所示,達到圖樣及標準要求。
該種工藝生產的齒輪硬度達到58~62HRC,較普通感應淬火硬化提高,并且硬化層表面含有細小的碳化物,耐磨性大大提高,同時20CrMnMo材質基體強度也高于S48C,各方面性能均得到提高,變形量也較單一的整體加熱感應淬火齒輪減小,磨削后齒輪完全滿足需求。
3.結語
本次試驗創新性的將滲碳工藝和感應工藝相結合,解決了大模數齒輪整體感應淬火無法解決的硬化層深度問題。